■前来听课的,以年轻人居多。
■父女俩成了“同学”。
前天下午,天气颇冷,但杏林文化宫三楼的会议室里却热气腾腾,因为厦门话公益培训班杏林点正式开课了,40多名学员把教室挤得满满当当的,他们大都是年轻人。有的没地方坐了,干脆三个人挤两把凳子。还有酒楼特意组织员工来学习。
市总工会副主席王松、市文化宫主任陈天明、市文化宫副主任陈宏、厦门晚报社副总编辑徐芳菲参加了杏林班的开学式。王松用厦门话“兄弟姐妹下午好”向学员们问好,他说,愿意来学厦门话的,都是想长期在厦门工作、生活的人,他代表总工会谢谢大家。徐芳菲说,《厦门晚报》作为厦门第一市民报,有传承厦门话和闽南文化的责任,希望学员们珍惜这个平台,能坚持学习。
两“老”学员
赶去展示学习成果
为了让新学员们更有信心,两位老学员邓朝根和王月英专门从岛内赶来展示学习成果,表演了课文对话。邓朝根怕新学员们听不懂,一边对话还一边翻译,幽默的风格逗得大家乐呵呵的。他现身说法:“这两年在老师这儿学到了最正宗的闽南话,出国时看到同样黄皮肤黑眼睛的,用普通话打招呼,对方没反应,一说闽南话就搭上了腔,可见‘学会闽南话,走遍全天下’。”
年轻学员多是外来务工人员
开设杏林班就是为了方便岛外学员学习厦门话。黄先生是江西人,在杏林上班,来厦门10多年了,能听懂简单的对话。去年他也曾到市总工会一楼阶梯教室学习厦门话,但是由于路途遥远,坚持了三四个星期便放弃了。这回杏林开班,他特别高兴,带着5岁的女儿和13岁的儿子一起来学习。记者发现,学员大都是年轻人,也有像黄先生这样带着孩子来学习的。来自南平的何先生带着上小学的女儿坐在同一张桌子上,父女俩成了“同学”,老师教的时候,父女俩跟着认真地读,还不时探讨一下。
这些年轻学员大都是在杏林打工的外地人。龙岩女孩小赖就在杏林文化宫边的酒楼上班,她说:“来我们酒楼吃饭的老人都是本地人,只会说厦门话,不会说普通话,我们又听不懂厦门话,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,只好找懂厦门话的同事帮忙。”得知杏林要开厦门话培训班,经理鼓励员工们都来学习,这不,他们七八位服务员都来了。
培训全免费,学员不敢相信
考虑到第一节课不少学员还未买书,文化宫的工作人员特意复印了第一课的课文发放给大家。就在之前报名时,很多人心里还打着问号:“真的不要钱吗?”有的人报了名还打算交钱;有时候工作人员帮学员登记完,告知对方可以回家了,学员半信半疑:“这样就可以了?”工作人员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们:厦门话公益培训班真的就是免费的,我们将坚持公益,不收一分钱。
“东北吹得透,班暝冷到哭”、“年逢双春、米食有春”,“恁好,我好,大家好……”气象谚语、俗语、顺口溜等都出现在教学课堂上,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。第一次走上厦门话课堂的高亚惠老师是杏林高浦人,原是曾营小学的老师,看到晚报招聘厦门话老师,她立即前来报了名,她想在另一个课堂上继续奉献。
“‘三日不馏走上树’,这句谚语是说,已经读过的书和所学的事情,若不重新温习,将很快就会忘记、流失,同学们一定要在课后加强学习、不断温习。”25日下午4点半,杏林文化宫厦门话公益培训班第一天的课程结束了,下课前,老师用一句谚语提醒大家课后多温习。
文/厝边记者 戴懿 陈满意
图/张淇辉